2023-01-03 10:06:04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葬的,更没有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比物质更高追求比物质更高的层次。
在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殡葬业主要来自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有逝者对往生的寄托;也有后来对先辈的怀念。
然而当代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注重于殡葬的公益属性,让自己“死得其所”。
其实,要想“死得其所”,也并不是很难。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在《报任安书》里面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近年来兴起了许多新的殡葬方式,为鼓励新型殡葬,国家还会给予补贴。
真实的殡葬市场行情到底是怎样呢?
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大部分地区的殡葬价格早已经不再“高得吓人”了。
以上海为例,逝者去世第二天即可走完全部流程,包括寿衣、骨灰盒,火化等花费,总共也就三四千左右。
有网友反应,一些地区还推出了惠民殡葬政策。
生态葬指的是“不留灰,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环保型殡葬,包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既环保节能,又可降低丧葬成本。
2017年11月,一对年轻的父母对着大海,向孩子做最后的告别。
半年前,病魔带走了年仅9岁的然然。她的父母几经考虑,决定以海葬方式,让然然安心去往另一个世界。
她的爸爸说,孩子生前就喜欢大海,每年都会到宁波的海边来玩。一想到以后再没机会看海,不如让她与大海为伴。
每当想孩子时,去到海边就能感受到她的存在,捧起海水仿佛抚摸着她的小脸。
比起地下的冰冷漆黑,孩子有小鱼小虾相邻,对父母也算是一种安慰。
在我国,海葬自古就有。古时海上行军途中,有人去世无法运回陆地,将士们便会举行海葬,表达哀思。
在这一点上,国家是做出来了表率,早期国家的领导开辟了海葬的先河,人们对海葬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
很多城市会为海葬者举行公祭仪式,较传统土葬,更能体会到人文关怀。政府还会设立网上纪念堂或纪念碑,方便家属祭拜,也让死亡变得格外有意义。
不过,目前有100多种生态葬供人们选择。
花坛不设立墓碑,用刻了逝者名字和生卒年月的小铜牌加以区分。
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罐里,三个月之内,就会溶于泥土。骨灰罐占地面积约为0.05㎡,一个小花坛可以安葬将近800人的骨灰。
上海长安墓园的职员认为,现在生态葬陷入了一个怪圈,人们总觉得条件不好的人,才选择这种安葬方式。
可实际上,生态葬并不等于潦草地安排后事,反而更加庄重。
科幻小说《三体》中曾提过,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记录信息最恒久的方式都是记录在石头上。这一点,在中国殡葬文化中尤为突出,所以才有壁画、墓志铭和碑文。
古人们不在乎死的方式,而更看重精神的传承。
《论语》中便有记载“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如父也,予不得视尤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意思是颜渊死后,孔子的学生特别想厚葬他,但孔子不同意,可学生还是这么做了。于是孔子说道,颜渊把我当父亲一样,可我却无法像父亲那样对待他。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到孔子不主张学生以厚葬的形式对待颜渊。为何?颜渊家境贫寒,平日朴素节俭,如果采用厚葬的形式,那么这恐怕会违背颜渊生前的精神品格。
因此可以了解到,古代的人们在面对死亡与殡葬中把个人情感放得比较低,他们更注重其社会礼制与精神传承。
二有人希望赋予死亡更崇高的意义,他们认为与其把遗体葬了,还不如捐献出去,为社会做点贡献,这样更加“死得其所”。
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在我国,捐献方式分为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两种。
这两种方式都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申请者需满18周岁,由本人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网站或公众号进行登记,
还可到当地红十字捐献管理机构或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的授权网点做书面登记。
若申请者未满18周岁或生前未明确表示不同意捐献的,可由直系亲属以书面形式同意该公民的捐献意愿。
器官捐献者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但遗体、组织、角膜捐献的年龄没有绝对的限制。
另外,登记信息是受到保护的,不会被泄露,也不会影响捐献者应有的抢救和治疗。
如果捐献意愿发生改变,可随时撤销申请,特别是器官捐献。
当捐献者去世后,需由直系亲属共同签字确认,任何一方不同意,都无法完成捐献。
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科学研究。有关骨灰的处理,各地政策不一致。
捐献完成后,家属会收到遗体捐献证书和证明。此证明的法律效力与火化证明一致,可凭此领取丧葬费,并办理后续手续。
捐献者的名字将被刻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方便家属祭奠。
相比遗体捐献,器官捐献就要复杂多了。
因为器官移植手术的要求,捐献者在被宣告脑死亡时,就要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在国外,脑死亡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但在我国,只有心死亡才被认定为真正的死亡。
简单地说,靠药物和机械的维持,脑死亡人的心脏可能仍在跳动。
可家属要却在这个时候,同意放弃治疗,捐献器官。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在影视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情形。
为减轻精神压力,捐献实行双盲原则,除非双方同意见面。
关于器官捐献,既能选择全部捐出,也可部分捐献。医生会在协调员的见证下,只获取同意捐出的部分,不会摘取其他器官。
手术后,他们还会仔细恢复捐献者的原貌,全场默哀缅怀,表示尊重,然后将遗体交还家属。
家属若想将遗体捐献,用于科研,工作人员便跟进联系相关部门。若不想,捐献机构则协助家属进行火化等事宜。
三受传统鬼神论的影响,捐献等同于无法转世投胎,不入土殃及子孙后代。
其实,观念的改变和科普是息息相关的。
就好比过去人坚持土葬,但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后,人们开始逐渐认可并接受火化。
那里用于存放捐献者的骨灰。骨灰盒下面会记录逝者的生平事迹,每个细节都体现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实际上,即便是官网,有关捐献的科普也不详尽,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再结合地方政策和网上搜索得知。
例如,自杀、他杀或意外死亡人士可否捐献器官?官网和各地条例里没有明确写明。
据说,由于器官移植有着严格的规定,上述三种情况大概率是无法捐献的。影响捐献率的另一个原因是,政策法规的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