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5 11:45:01
2002年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边境婆罗洲的一片原始森林中,土著们捕获到一条网纹蟒蛇,全长14.85米,重达447磅,这是记录在案以来最庞大的网纹蟒蛇,它比1912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被枪杀的“前任”体长10米。
据说,当时有10名成年男子参加捕捉巨蟒的行动,并最终把巨蟒出售给动物园,由园方管理人员命名为“桂花”。桂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它全身都是宝,花朵硕大、颜色鲜艳。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桂花香”。“桂花香”是什么意思呢?尽管这名字听上去比较柔和,但是当其张开血盆大嘴的时候却能很容易地把整个人吞下去。
但到2007年4月份,某外国网站发表了一份声明,说世界上最长的“桂花蟒”体长14.85米这一数据出现了问题,因为那时测量时“桂花蟒”正在蜕皮,当“桂花蟒”彻底蜕皮时,其实际体长约为6.5-7米。
眼看就要到手延续近一个世纪,1980年数额额外增加到5万美元,用来奖励发现30英尺(9.1公尺)巨蛇,这个奖就这样错过了。但现在,科学家们却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种能够“复活”的蛇类——这种蛇类能从20亿年前被发现的古老生物身上吸取能量。因为在5500万年以前,满足这一要求的巨蛇已从地球上绝迹。
史前巨蛇的体积是多少?
2009年,美国与巴拿马组成的一支国际古生物科学考察队前往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考察,在哥伦比亚东北部塞雷洪露天煤矿,考察队成员发现180余块大小动物椎骨与肋骨化石,经验丰富的随队古生物学家立即判定这可能就是巨蛇化石。
科考队对所有化石进行了清理,发现它们是由28种不同类型的巨蛇组成,计算机模拟还原出来的图像也震惊了专家组,这些巨蛇可能长12.8米到13.7米(42英尺到45英尺)不等,体径约1米,体重约1.25吨到1.35吨不等,科学家给它取名为泰坦巨蟒(Titanoboa)。
根据最新的碳-14年代学数据显示,这些化石年代比已知最早的古生物还要早,约为5500万年。
换句话说,这条巨蛇就是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向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之后,居住在陆地上最庞大的脊椎动物之一,它完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陆地新霸主了,它几乎可以吃到它所遭遇的一切。
而恐龙时代末期这段比较短暂的1000万年间,即白垩纪晚期至古新世大型动物灭绝以后,陆地迅速为新庞然大物所支配,又是蛇类等冷血动物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史前巨蛇。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也就容易理解了,毕竟蛇类对环境温度的要求非常高,要几个月不吃饭才能熬过冬天,只有冬眠前吃饱了再降低消耗才能对付。
然而,对体型巨大的巨蟒而言,则需要较高的环境温度才能维持其生命活动。因此,为了使它们能够顺利度过寒冷时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最近,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方案,可以将这种庞然大物安全地“关”起来!生物科学家们基于泰坦巨蟒身长、体重以及化石所包含的数据,对5500万年前哥伦比亚位于赤道附近的地点环境温度进行了初步建模还原,当时平均气温为30°C~34°C(86°C~93.2°C),较目前高约5.5°C~8°C。
由于气温太高,以致于很多冷血动物都非常庞大,比如在地球比较暖和的过去,即恐龙时代前的石炭纪(3.55亿~2.95亿年前),地球上有10种史前巨兽,其中就有碳龟和远古蜈蚣虫,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天气暖和,空气湿润,大范围的热带雨林和沼泽地遍布陆地,给“巨虫”创造了优良的生长繁殖条件。
而在恐龙灭绝1000万年之后,因环境温度较高,所以能生长出泰坦巨蟒等最大陆地脊椎动物。但如果在当时没有发现这些生物的话,那么它们很有可能会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事实上,在距今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过一种巨大的蜥蜴——巨蜥。但是,1吨多的蛇,还真比科学家们想得要多。美国着名蛇类专家哈里·格林曾经说过,爬虫学家们最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蛇不能超过12.192公尺(40呎),但如今却遭到泰坦巨蟒的猛烈“打脸”。
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的尘埃进入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从而形成了遮云蔽日的环境,破坏了食物链,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灭绝;
恐龙时代的生态位被破坏,使得很多生物难以生存下去;在这一时期,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着:温度上升使一些物种灭绝;同时气温升高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使得森林植被光合作用能力减弱。科学家们认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加,植物将通过固碳来应对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到1000万年前左右,地球升温会导致一些大型冷血动物死亡,并最终形成大体型的物种。
当然这也许只是想当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事件——其实和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关系不大。
地质学家通过对太平洋及南大西洋钻探出的重晶石矿物进行硫同位素分析(δ34S),推测PETM时期,由于大洋大型火成岩区域火山喷发隆起作用向海洋及大气系统释放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几乎等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本世纪末人类人为排放量之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直接导致了地球碳循环发生了极端改变,引发了地球温度暴涨,底栖有孔虫大灭绝,双鞭毛虫向地球扩张。
据估计,5500万年前20000年到50000年期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约增加44万t,年均增长8.8亿~22亿t,从而使地球经历了一个持续20万年左右的温暖时期,平均气温猛增6度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冰河时代”,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气候变化幅度的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似乎越来越不明显。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温状态下,尤其是在热带雨林覆盖区域以及南北纬45度间的寒带及南北极圈内,形成了大量的永久性冰川。
而蛇类等大型动物则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它们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的动物之一,属于地球上最古老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冷血动物族,因为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冷血植物族,并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蒸饭来维持体温,从而避免了因环境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死亡现象发生,保证了自身的生命活动得以延续。
可以说,"龙族"能够在游戏中击败"兽族",主要是由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遏制恒温动物变得越来越强大,于是泰坦巨蟒诞生为PETM时代的陆地统治者。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混乱的洋流造成了海底沉积物封存可燃冰的大量排放,可燃冰是有机化合物,主要成为了甲烷,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0倍以上。在这之前的几年里,关于可燃冰是否会对海洋造成威胁的讨论就一直存在着,并且这种争议也从未停止过。现在看来,可燃冰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危害了。但是不管是哪种,"受益"于这一活动最多的就是"龙族",就连如今的亚马逊绿森蚺,缅甸岩蟒和印尼网纹蟒的栖息地也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年均气温偏高。
而在这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当数蛇和蜘蛛类生物,因为它们几乎都生活在高温下,尤其是蛇和蜘蛛类动物,因为它们喜欢在高温环境下生存。
成也气温败也气温,蛇就是变温既怕炎热又怕寒冷的动物,泰坦巨蟒亦不例外,尽管在那极热事件期间统治了整个世界,可它最终还是躲不开气温的降低或者升高而被灭绝,昙花一现。
因为泰坦巨蟒的酶活性只在气温约为30度时才能够达到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程度,这意味着气温一旦降到30度以下,它们便开始冬眠,当气温超过生理极限后,它们身体的新陈代谢便会明显加速最终“中暑”而死,二者都将成为其他肉食动物的盘中餐,“养肥了再杀”这个剧本从史前时期便被演绎得栩栩如生。
在恐龙灭绝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与地表小冰河期有关的极热事件,这些事件极大地影响着鸟类和哺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也许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发现,因为它们已经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之一,并将继续引领着我们进入新的世纪。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答案很简单——死亡。现存很多动物的祖先都是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晚期才开始的,如蓝鲸祖先巴基斯坦古鲸(Baki)就是从那时出海的,从此灵长类动物就吹响了攻占世界的冲锋号。
然而,不知各位是否在“龙族”和“兽族”游戏中找到了危机?地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事实。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也频繁发生。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预测:未来50年将有超过100次极端降水过程。
而今天,随着人类对化石和其他燃料的大规模燃烧,每年约有367亿t二氧化碳被排放到自然界中,比5500万年前多16~41倍,若按此排放量来算,古新世和始新世之间约1200年前的极热事件又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