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不救人”的医院,病患不接受任何治疗,最终体面地死去

2022-07-23 15:55:53

柚子联盟

文✎一鸣惊人录

编辑✎一鸣惊人录

在上海有这么一家医院,他们不提供任何医药治疗手段来使病人康复,只负责收容身患绝症的病患,并提供给他们最幸福、最舒适的生前的最后一断生活。

在这里,病人不会康复,而他们在病痛的驱使下,最终都会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称之为“尊严死”,也叫“安乐死”。

下面就跟随一鸣来了解一下这所医院吧?顺便聊一聊你对于“安乐死”的看法,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选择继续治疗,还是选择进入这家医院?

临终关怀病区

其实确切来说,这个医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某个大医院的一个独立病区,它叫“临终关怀病区”。

听这名字其实也不难理解,当病患被送进这个病区后,他们不会接受来自医护人员的医疗措施,而是会受到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并用最美好的经历陪伴病人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另外,医护人员也会采用一些能够尽量减轻患者因病痛带来的痛苦的药物,这些药物将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病痛对患者造成的身体上、心理上的折磨。

虽然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的疾病,甚至有时候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但事无绝对,治疗不代表延寿。

随着人类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也将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衰颓,身体内的许多器官也会发生萎缩。

试想一下,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住进医院后,他的身体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病灶,而只是因为部分器官的衰竭导致生理上会造成巨大的痛苦。

这个时候哪怕是再优秀的医生恐怕也难以为其延年益寿了,但在医院接受药物注射和调理,有时候或许还会对本就濒临崩塌的身体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伤。

这种时候,恐怕很多人就会倾向于一种选择,那就是临终关怀病区。在这里,他们不会再经受身体带来的痛苦,因为会有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护理;他们也不会因为各种药物的调养,造成身体更大的负担。

在进入临终关怀病区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因此他们可以跟亲朋好友聊聊天,弥补一下烦闷的日常;或者走出病房,欣赏一下花园的芬芳;抑或找上三五病友,来一局畅快淋漓的棋盘杀局。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生命还没到最后一刻,谁也没有否认一个生命继续活下去的权利,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但或许,让一条生命能够安静,快乐地走完最后一程,或许这才是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尊重呢?

如果你的家中有年迈的老人,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也将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你是选择将老人送进临终关怀病区,还是将他送进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因年迈而被送入病区的病患,另外一个群体则显得更加痛苦许多。毕竟在临终关怀病区有103岁的老人,同样也还有年仅三岁的儿童。

他们为什么会被送进临终关怀病区?恐怕不少人或多或少地体验过这种感觉。

当自己的亲人患上了不治之症,比如癌症晚期的时候,其实按照现在的医疗水平,还是有能力通过一些医疗手段和药品调理为病人续命一段时间。

但是这种也仅仅是短时间的续命,但却是用病人身体和心灵上莫大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这种经历用生不如死来形容恐怕更加贴切。

相信大家通过网络没少了解这样的新闻,年轻小伙为了满足患绝症母亲的愿望,在她临终前带着老母亲环游世界,结果病情奇迹般地发生了好转。

其实一鸣并不敢否认现在的医疗措施对于病症治疗产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真的在某一天面临“绝症”的时候,或许我也会做出上面提到的这个年轻小伙的做法。

举个例子,就是这个病区的一位病人,名叫王学文。王学文已经被绝症折磨得有些面目全非,骨瘦如柴了。

在最终看不到任何希望后,王学文还是被家人送进了临终关怀病区,希望他能够在生命的终点,舒服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经历了之前的治疗后,王学文的心态其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了,他自己也表示,已经看淡生死了。

当王学文被送进来的时候,医生给的诊断书上表明,他大概还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三个月的时间,王学文表现得很坦然,甚至有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之前在治疗病房接受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对他造成的恐怖回忆,至今在他的脑海中依旧是记忆犹新,他甚至已经不敢再想。

在这里,王学文认识了许多病友,有比他大的,有比他年轻的。他每天跟病友们聊天,就算不能下床行动,他依旧感觉这样的生活有些自在。

很快,三个月过去了。旁边病床的病友已经换了一个人,然而王学文似乎并没有任何油尽灯枯的感觉,此刻的他依旧如平日一样,虽然仍不能下床,但一切如旧。

很快,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隔壁病友换了一波又一波,他结交一批朋友又送走一批朋友,但王学文却惊奇地发现自己依旧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

王学文也知道,治疗绝症时,心态很重要。但是当自己已经做好最终准备的时候,三年前就已经跟亲友交代好后事之后,如今的他却依旧好好地活下来了,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当然,像王学文的这种情况依旧只是少数而已,并不是每个人像他一样,拥有一个好心态就能百分百战胜病魔。

因此当人们把仍然活着的病人当做“已死之人”送进临终关怀病区的时候,就难免会遭到一些外界人的声责。

在他们看来,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那些医护人员也都是不尽职的,生命没有走到终点的那一刻,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任何一条生命。

的确,这种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人们,许多人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后,就会对生命格外地珍惜。

那么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临终关怀病区有其存在的意义吗?亦或者说“安乐死”应该被提倡吗?

安乐死值得提倡吗?

在我国,“安乐死”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尤其近些年来,癌症的病发率越来越高,再加上癌症治疗带来的身心上的痛苦,以及经济上的不允许。“安乐死”成为了许多病人的首选。

然而这却一直没有被立法通过,或许是出于中国人道主义的不允许,也或许有一些来自法律层面上的考虑。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并且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依靠自己的主观思想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那些身患重症的患者而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已经是在经历心理最挣扎最痛苦的时刻了。

如果再次因为治疗而导致身体无休止的痛苦和折磨且精神无力的话,让本就饱受摧残的生命走完这最后一段历程岂不是更加残忍。

那么又何谈有尊严地选择自己的生命终结方式呢?

当然,这也仅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而已,毕竟对于那些看透人间世事的人而言,享受生命的最后一段安宁是他们所要追求的。

但对于更多的人而言,人间的美好或许还有许多值得留恋的地方,这个时候,恐怕都会选择继续治疗吧。这将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

但是如果抛开一些道德上的问题后,直面现实的我们,会如何选择呢?

当自己的亲人身患绝症了,在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后,终于得以短时间续命。然而就这样一整套的药物以及医疗设备的治疗费用差不多就足以榨干任何一个中产家庭的所有积蓄了。

再者,即便进行了这些治疗后,患者的生命得以短暂地延续,但是要知道,任何病灶都生于身体,所服用的药物在消灭病灶的同时,同样也会使身体本身遭到破坏。

有人说,当病人真的到了那一步,药石无灵,即便渴望继续活下去却已经无可奈何的时候,他真的能释怀吗?

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会不甘心吧,红尘事纷乱,但又有谁能够真正放得下呢?但是看到一个好好的家庭被自己的病拖垮,把家人的意志拖到破碎,把亲人的黑发拖成白发了,这个时候谁还愿意再坚持下去呢?

有时候,生前不知道生命的可贵,等把身体一步一步拖垮了,才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如果当初少抽一支烟,少熬一天夜,少喝一瓶酒,或许今天的无妄之灾都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死亡是一件让所有人都恐惧,但却也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我们无法改变这件事实,那就要好好爱惜生命,让死亡来得晚一些,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

而对于那些结局已定的病人们,在表示同情的同时,我们也必定会尊重患者的意思。用最小的痛苦达到最好的结果,这无论是对病人,家人,亦或是医院,都是大家最想看到的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利淘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