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16:03:01
6762影视免费看大片 https://www.6762.xyz
文:CC爸妈
ID:CC-bama
前段时间有个表弟家孩子过满月,长辈们都说,这孩子一看就听话,除了睡就是吃,真是个让人省心的娃。
其实有CC之前,对这种“仅凭满月里、或者前几个月的表现”就随随便便判断这将是一个省心or费心娃的推论,我是灰常不屑一顾的。
刚生出来的娃,能看出来啥?
怎么就判断人家以后费不费心了?
尤其是CC小时候我有过阴影,不管熟人还是生人,都对我表示过同情——“这孩子可不好养”。
我就不服气了,我娃脸上是写了“天生难养”还是咋地?
凭啥见面就说我们会很费心?
但后来,家族中弟弟妹妹们家的孩子陆续出生,娃看多了,我终于承认了,原来这事儿是真的!
而且,不是什么玄学,真的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待我认真回忆后,我惊奇地发现,CC在我们这个大家族,竟然真的是一个“反面典型”。
小奶娃的时候她就是个脾气大的宝宝,饿了必须吃上,晚一分钟没递到嘴边,姑奶奶就能哭的背过气去。精力充沛到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别人会要“想静静”,而是分分钟都需要叫你起来high。作息永远是个谜,无论怎么调整,总是没有办法准时睡觉,要么就不困要么就太困,一旦困了就非要闹的精疲力尽才能睡着。长大一些,脾气初显。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把她惹毛,一言不合就大喊大叫,固执己见,从不合作,忍耐度极低,神经脆弱,动不动崩溃,脾气上来不问青红皂白,先宣泄够为止。
有人笑说,我看这群人里数你研究的育儿书多,但数你家娃最皮。
我干笑了两声,竟无言反驳。
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巨!难!搞!
摊上这样的孩子,总是会让你怀疑人生,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了,才会养出这么一个破事如此多的娃?
你会比普通父母更频繁的陷入挫败感和自责中。
为什么有些宝宝如此“难养”?01
下面就从科学及进化论的角度告诉你,这类娃“产生”的原理及意义。
通常,这与婴儿的神经系统有关,爱哭、倔强、事儿多的娃,大脑变化更迅速,对不同程度的舒适、饥饿、快乐或悲伤引起的变化更敏感,也因此更容易发怒和哭泣。
西尔斯对这类宝宝提出了一个概念:高需求宝宝(highneedbaby)。
与这些孩子相处简直是一种令人精疲力尽、情感痛苦的折磨。
但是摊上这种娃,并不是倒霉,相反,你可是中大奖了哦!
下面这个观点,一定会让高需求娃的老母亲们稍微有些心理安慰。
——“高需求的娃更具备“长大后更优秀”的潜质。”
所谓凡事都有双面性,高需求的娃,意味着其神经也有高可塑性,研究表明,挑剔的婴儿更警觉、聪明、更充满热情和善解人意。
正是小时候这种让人难以相处的敏感特质,可以帮助他们今后更快的接受和学习大量信息,变成在学业上更成功的、更善于社交的孩子。
但前提是,他们在小时候得到了正确的养育方式。
在一项研究中,AnneStright和她的同事跟踪调查了1300多名美国儿童。
从出生开始直至小学毕业,其中包括一部分“高需求宝宝”,他们比其他婴儿更活跃、更情绪化、更爱哭、也更难以适应变化。
不同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02
到小学一年级时,这部分高需求宝宝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要么变成了班上最难管的孩子,要么变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孩子。
而这两种结果的出现,取决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养育方式。
那些充满焦虑、咄咄逼人或冷漠的父母,养出来的高需求孩子成为班上问题最大的孩子,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那些坚持不乱发脾气,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抚养充满爱意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在班上名列前茅,成了班里最优秀的小孩。老师认为他们更懂合作、更自信、更自律、更有学术能力。
等到小学毕业时,专家们再次对他们进行了评估,发现最适应环境的孩子,是那些“得到了父母耐心引导的高需求宝宝”。
他们比那些“从小到大轻松养育”的孩子适应得更好,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也更好。
另外一个心理学家杰伊·贝尔斯基(JayBelsky),则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人类需要高需求的孩子。
他认为“相对易养的天使宝宝”就像保守投资,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都表现得很平稳,包括压力时期(如饥荒、战争或贫困,如父母消极、甚至恶劣的养育方式),。
但也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不那么敏感,所以,在环境和平、稳定、富裕之后,他们的表现依然平稳。
而“高需求宝宝”就像风险投资,“市场环境”差直接给你赔个底儿掉,但“市场环境好”,也能给你赚个盆满钵满。
虽然在应付上述压力方面有更多的困难、不能更好存活;但是,当环境因素稳定时,那些超级敏感的孩子同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优势。
大家可以看看下方的图表:(横向坐标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养育环境,纵向坐标是孩子的成就)
(黑色线是普通孩子,红色线是高需求娃)
可以明显的看出,环境的好坏对稳定型个体(天使宝宝)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对于敏感型个体(高需求宝宝)影响却是巨大的。
所以,我们的祖先通过这些“敏感的高需求娃”来与“易养型娃”对冲,以促进和平环境下的社会进步。
神马?让亲妈恨不得塞回肚子里的高需求宝宝,竟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佳人选!
当然,这个环境因素不仅仅指像“和平抑或战乱”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也包括孩子身处的家庭养育的小环境。
虽然说父母的养育无论对于哪种孩子来说都很重要,但是与低需求的孩子相比,高需求的孩子对父母养育的方式更敏感,良好的养育环境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对高需求宝宝来讲,有了正确的养育方式,这些孩子实际上更加具有优势。
毕竟,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个基因是优势还是劣势,很大意义上取决于父母如何养!
高需求的娃,前期的养育虽然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但是你的付出也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看完这个论点,是不是顿时觉得自家那个上蹿下跳、把你逼疯、让你差点丢了半条命的娃顺眼多了?
C妈说说这么多,其实C妈无非是想给你一个更好的心态。尤其养过CC&DD两个性情决然不同的孩子之后,我愈发认为,高需求的娃,真的很容易让父母疲倦、不耐烦,也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焦虑和压力。而这种压力如果父母得不到有效排解,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孩子身上。但换个积极的角度看孩子,你就会下意识的愿意善待他们,愿意多付出一些耐心和包容。就比如我,每次被CC搞的头大要暴走的时候,咬着后槽牙想一想,这种独特性,说不定以后是孩子最大的优势呢!我现在多一点耐心,也许我娃上学就是班级第一呢?长大就是杰出青年呢?瞬间,火气就降了不少。好吧好吧,老母亲认了——这些特权值得我们受更多虐,流更多泪。养孩子,最重要的不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吗?这世界上没有坏孩子,有的,只是不理解、不认可孩子的父母。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